首页新闻资讯温州原创评论辟谣短信视频智慧微阅房产汽车教育财经居家家电健康育儿旅游书画爱龄图片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 智慧经济 > 文成好人馆 > 榜样力量 >正文
智慧城市
活动报道
频道推荐
徐微微:义务理发十年 打造党员志愿者爱心理发屋
来源:温州新闻网 时间:2018-11-29 17:15:00 字体:

  温州网讯(记者 张如如)“微微啊,有空吗?天太热了,我家孙子的头发又长了,能不能帮我们来剪一剪呀?”近日,文成县平和乡大垟口村的孙阿姨带着7岁的小孙子来到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正在整理文件的徐微微立马招呼小朋友坐到服务中心门口的爱心理发屋前。左手梳子,右手电推剪,徐微微熟练地摆弄着,不到10分钟,一个清爽可爱的发型就出炉了。这就是大垟口村的爱心理发屋的日常。

  10年义务理发3000人次

  为村民送服务送便捷

  大垟口村是文成县的“东大门”,是个移民村。90年代,村里大部分人因水库建设移居到瑞安、塘下等地。现在村里的常住人口不过100多人,其中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就有六、七十人。

  大垟口村的爱心理发屋就在村里便民服务中心入口处。一面镜子,上面粘贴着“党员志愿者爱心理发屋”的字样,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电吹风和婴儿爽身粉,一张可以调节高低的高脚凳,这就是大垟口村爱心理发屋全部家当。

  1990年,年仅16岁的徐微微在河南安阳的一家洗发店里当学徒,后来34岁的徐微微回到自己的家乡大垟口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徐微微发现,因为大垟口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村里的老人和小孩理发成为一个难题。自从大垟口村建村以来,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只留下老人和小孩,所以村里没有理发店。平日里,村民要理发需要坐途经村口的大巴车去文成县城。虽然坐车只需要短短的10分钟,但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小孩来说,等车坐车并不方便。

  回到家乡的徐微微想到自己小时候学过理发,于是萌发了为村里老人、小孩和困难病残人群义务理发的念头。

  2008年,徐微微置办了一套简单的理发工具,就在自个家门口,开始了她的义务理发之旅。

  开始时,徐微微只是为本村的老人、小孩和困难病残人群“帮个忙”。慢慢地,时间久了,她的热心事迹也传开了。不少村民慕名而来请她上门理发。她也来者不拒,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上门为老人理发泡脚

  热情细心人人夸

  当记者来到爱心理发屋时,徐微微正在给82岁的戴爷爷理发。像往常一样,徐微微甩开围裙为戴爷爷仔细系好,掏出电推剪理起发来。“天太热了,帮您把头发理短点……”徐微微边与戴爷爷聊天边熟练地摆弄推剪。不到20分钟,一头乱发被收拾得干净利落,徐微微还仔细地为老人吹去脖子上的头发渣子,并将满地的头发打扫干净。“好嘞,您看理得怎么样,下次再来找我理,您多保重身体。”

  “微微手艺好,理得快,又不收钱,对我们老人来说太方便了。”戴爷爷看到记者在一旁拍照,忙上前夸起她。戴爷爷是村里的退休干部,大垟口村的村主任许希金告诉记者,像戴爷爷这样的老人村里还有40多人,行动困难的老人有3人。“微微不仅为村里的老人和小孩义务理发,还经常上门为卧床的老人理发洗脚。”

  村民叶文丽告诉记者,她的奶奶一个月前在浴室摔倒骨折了,需要卧床修养三个月。“微微姐知道后,就每个星期来奶奶家,为奶奶用姜汤洗脚。”

  将买来的姜块切碎,晒干,熬成浓浓的姜汤。徐微微每次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时,都会用自己熬制的姜汤为老人们洗个脚。“这些老人经常躺在床上,泡个脚,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也有好处。”徐微微一边收拾爱心理发屋的工具,一边告诉记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守党员誓言

  刚开始理发时,村里的老人们都不好意思找徐微微免费理发。徐微微就经常主动问大家是否要理发。渐渐的,找徐微微就变成一件很日常的事情。有道是:人心换人心。徐微微无偿为老人服务,换来了无数颗慈爱的心。

  “这些年,到底免费理发多少次,实在说不清了。”

  在家门口摆了十多年的爱心理发屋,在今年年初搬进村民服务中心,正式更名为“党员志愿者爱心理发屋”。

  别人劝她,理发收费,天经地义,何况是上门服务还帮了忙呢?徐微微总是笑着说:“能够为乡亲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很高兴。何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徐微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徐微微不仅在爱心理发屋里为村民服务,当遇到重阳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时,她都跟随文成县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下乡服务,为老人们义务理发。

  “正因为有徐微微这样的党员带领着,大垟口村的乡风才能如此质朴,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文成县平和乡党委委员徐开杰告诉记者,爱心理发屋是平和乡基层党员志愿服务助推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文成县着力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党员引领作用紧密结合,让基层党员干部成为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宣传员、一线工作的推动者,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推动乡风文明的传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