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贤福,男,汉族,77岁,大峃镇谷山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他用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细心照料中风卧床的99岁母亲14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郑贤福的母亲名叫陈阿花,现年99岁,膝下育有2儿2女。郑家依靠务农谋生,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一家6口住在1间破旧的房子里。丈夫去世后,陈婆婆更是挑起养家重担,白天上山干农活,夜里纺纱织布赚些零钱,将4个子女抚养成人,日子过得很是艰苦。2003年6月,陈婆婆上山干活不慎摔倒在地,造成左脚骨折,后来变成中风,不能行走,长期卧床。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陈婆婆双目失明,甚至大小便失禁。
照顾老人在其他人眼中也许并不困难,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陈婆婆虽有四个子女,小儿子早年在温州上班不幸被机器转入身亡;大女儿现年75岁,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加上自己患病需要卧床静养,自顾不暇;小女儿长期在外给人做保姆,少有机会回家。因此照顾陈婆婆的任务就落到了大儿子郑贤福身上。
郑贤福一只耳朵失聪,妻子早年去世,独生女儿成年后外嫁,剩下他一人在老家生活,以务农为生,是村里的低保户。郑贤福虽然自身家庭困难,可是在照顾母亲这件事情上却绝不含糊。母亲瘫痪在床,他体谅姐妹的难处,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堂堂男儿独自担负起照顾、护理母亲的全部职责,大小便的清理、揉肩捶背、洗澡擦身的日常护理他都是亲自动手,为了让母亲呼吸新鲜空气,他推着母亲外出晒太阳,怕母亲生褥疮,他定时为母亲翻身,并亲自为母亲做按摩;冬天买热水袋给母亲保暖,夏天购电风扇给母亲扇凉,晚上点上蚊香驱虫,陪母亲聊家长里短。郑贤福敬爱母亲,他说,只要母亲活着,即使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
陈婆婆生活不能自理时,郑贤福每顿饭都要像喂小孩似的一勺一勺地喂她吃饭,一口一口地喂她喝水,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陈婆婆渐渐好了起来,能自己用勺子吃饭了。后来,郑贤福又鼓励母亲试着走路,扶着她一步一步挪动。由于年龄大,陈婆婆拄着拐杖无法行走,他又想办法用一条轻便四脚凳子用手拄着走,为防止凳子滑倒,用旧布把四脚包住。在郑贤福的不懈努力下,陈婆婆终于能自己轻轻挪动了。让郑贤福最为受累的莫过于农忙季节和夜深人静时,也许是因为陈婆婆人老年迈,入睡后常不停呻吟。郑贤福为了方便照顾,怕自己耳朵不好错过母亲的呼唤,他把床搬到了母亲隔壁,经常半夜爬起来查看母亲,确定没事后才躺下休息。
多年以来,为了照顾好老人,郑贤福的生活极为俭朴。一年四季很少到市场去买菜,除了过年过节会买一些以外,平日里吃的都是他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种植的蔬菜。母亲喜欢吃什么,他就想办法种一点。每月300多元的低保费他也舍不得多花,总是想方设法买母亲喜欢吃的、用的。虽然照顾母亲的事务繁琐,可他从不叫一声苦,不说一句烦,总是默默地干着。郑贤福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此刻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012年4月13日,一场火灾让这个不幸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三间民房因电线老化意外起火,火势猛烈,郑贤福二话没说,立马跑到母亲房间,背起母亲就往外跑。虽然闻声而来的村民帮忙奋力灭火,但火势太猛,房屋和全部家当全部烧毁。村民们纷纷说,要不是郑贤福的及时抢救,陈婆婆命悬一线了。
事后,郑贤福和母亲寄居在村里的敬老院多年,为此,他深深自责。为改善母亲的居住条件,2015年他动员姐妹、女儿、女媳筹资,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在本村买了1间2层的房子给母亲住,只为让老母亲安度晚年。郑贤福十几年如一日照顾母亲的行动,也深深感染着身边的姐妹、子女、亲戚。逢年过节,郑贤福的女儿、女媳、孙子、姐妹总是齐聚一堂,带着补品,为陈婆婆洗澡换衣、打扫卫生,聊聊家常。郑贤福时常教育女儿、外孙,要经常给陈婆婆打电话问好,他也会在母亲生日时送礼物、过年时给压岁钱,图母亲一笑。在他的精心经营下,一家人虽然生活困难,家境不富裕,但相处一直很融洽。
岁月匆匆,十四个年头一晃就过去了。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郑贤福做到了“久病床前有孝子”。14年来,郑贤福十几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尊敬老人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已过花甲之年的郑贤福,依旧尽心尽力地照顾母亲。现如今,随着陈婆婆年龄越来越大,耳朵也背,眼睛不好,偶尔有点小毛病,但在他精心照料下,精神不错,村民都说:“如果没有他真诚至深的孝心、爱心,老人怎么能过上这幸福的晚年生活?”郑贤福用他孝老敬老的美德,让村民口碑载道,也为自己铸就了做人风范。明年陈婆婆将迎来百岁大寿,郑贤福还打算邀请家族所有人一起为老人过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