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记者 王周璨)“成熟了,成熟了!”在泰顺县包垟乡横溪产业基地的科技大棚里,农户陈崇偶面对自家种植的小番茄发出欣喜的感叹。记者昨日走入横溪产业基地,看小番茄如何玩转“大数据”。
数字赋能,
大棚种植模式不一般的“潮”
2020年,为推动包垟乡经济发展,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县委“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战略发展方针,紧抓科技下乡机遇,多渠道筹集300多万元,建起一座棚内面积达18.25亩的横溪产业基地,以“智慧大脑”加持农业生产,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农业致富路。
农业生产如何融合大数据?记者带着好奇走入横溪基地,只见智能控温系统、自动化水肥灌溉系统、手机APP一键操作等大数据技术一应俱全。
据包垟乡党委委员潘向清介绍,再有几个月包垟乡将对大棚数字化项目再次进行提升改造,最大限度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生产质量,并在后端销售环节引入大数据追溯系统,整个产业基地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智慧分析农作物生长环境,农户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包括环境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大棚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并通过前后对比,清晰地了解小番茄生长情况,最终实现用数字技术串联产、供、销环节,让“智慧大脑”发挥更大作用。
人才助力,
小番茄嫁接存活率相当“高”
红的、黄的、彩的……这可不是在唱《气球》那首歌,而是如今横溪科技大棚小番茄种植基地里的真实景象。一颗颗小巧玲珑的小番茄挂在约4米高的藤上,色泽鲜亮、个头饱满、品种多样,而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省科技特派员王长春教授。
“大棚的灌溉用水,乡里和村里能不能再想想办法,目前水压还是有所欠缺……”
“我们可以考虑储备一些辅助设备,如热风机等,在遇到极端天气时也能保障农作物平稳度过……”
家住金华的王长春,却一头扎入了浙南山区,高速通车前常常是颠簸七八个小时赶到山坳里的包垟乡间,即便是大年初四,他也放弃休假,风尘仆仆地赶到横溪村,指导科技大棚种植工作,一住就是好几天。
在王长春倾囊相授之下,科技大棚里的小番茄在种类、品相、口感上都有了较大提升。种植户陈崇偶乐呵呵地说,目前基地里的小番茄采用绿色有机种植方式,今年春节这批育苗嫁接存活率高达95%,现有浙樱粉、草莓大番茄、玲珑等多个品种,大受市场欢迎,还没摘下来就已被订购一空。记者尝了一下,感觉红番茄口感脆爽、黄番茄细腻甜糯,果然美味。
创新模式,
综合园区让村民收入年年“增”
横溪产业基地是集合了最美乡愁村产业园、低收入农户消薄园、村集体经济增收园为一体的综合园区。
据悉,包垟乡党委政府将科技大棚以每亩6000元一年的价格全部返租给农户,承租户主要种植樱桃小番茄、网纹瓜、食用菌、彩椒等农作物,每亩年收益可达6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此外,乡党委政府每年将一部分大棚租金分红给入股的村集体,增加村集体收益,将另一部分租金用于帮助低收入农户和困难农户增收。
就这样,包垟乡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村集体、承租户、低收入户“三增收”,初步实现了全乡人民“站起来”和部分群众“富起来”的阶段性成效。这是该乡范围内首个在本地获得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项目,也是包垟乡通过数字赋能、科技赋农,加快培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产品产业现代化的典型项目。
乡村振兴,
包垟乡的样板有点 “赞”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包垟乡紧紧围绕“生态+融合+共享”的发展思路,以泰顺县第一个共产党员林秉权故居为基础,打造库区乡镇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推进红色主题旅游景区建设,走好“红+绿,农+旅”的发展道路,发展采摘、休闲等乡村旅游业态,打造“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格局。
据了解,截止去年底,该乡已发展杨梅、茶叶、火参果等特色种植基地约6000多亩,其中杨梅种植规模达到2600多亩。下一步,包垟乡将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全力探索科技助农、数字赋能的农旅融合新模式,做大做强湖畔系列水果产业金字招牌,加快培育农旅融合示范区,推动未来乡村从“一处兴”向“全域兴”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