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学冠:助人为乐好人
包学冠,男,193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籍贯浙江文成,文成县珊溪中学退休老教师。退休后的三十余年来,包学冠一直致力于孝文化传播,作为文化礼堂总干事,牵头开展街头村文化礼堂及孝文化展示馆建设,整理编著孝文化相关书籍100余万字,创作《孝顺父母不能忘》村歌,编排孝文化“三句半”、小品等众多节目开展宣教活动。包学冠深耕文化礼堂,弘扬传播孝文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从街头走向了文成,从文成走向了全国,从单一的线下走向了线上线下双轨联动,有效构建了新时代孝文化,进一步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获得“第七届浙江孝贤”“浙江省首届春蚕奖”“浙江省最美文化礼堂人”“感动温州十大人物”“温州好人”等多项荣誉。
孝雅立德新风尚,他是孝德文化“引领者”
1992年,珊溪镇街头村频发村民不孝顺问题,“子女苛待老人”“老人居无定所无子女赡养”等现象时有发生,每每看到此类事件,包学冠便深感悲愤,也正是如此,坚定了其传承孝文化、树立新风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决心,于是带头建立完善了一套群众公认的评孝“五标准”“六过关”“七形式”“十奖项”,组织街头村开展“孝顺子孙”评选活动。至今,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31年,共评选出孝顺子孙89名。包学冠以孝顺评选活动,提高社会文明;以孝顺子孙典型,传承孝德精神,用无言的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传统孝道文化在珊溪街头村发扬光大。
以笔为器显担当,他是时代新风“传播者”
为宣扬孝德之风,每遇一事一迹,包学冠都会用手机和笔进行记录,将发生在街头巷尾的孝贤事迹、亲身体会、所思所感一一结合,以新的视角,将孝文化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精神需求相对接,以榜样力量召唤人们孝德之心的回归,其刊物更是在浙江老年报、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媒体刊登。包学冠空余时间也毫不懈怠,整理编撰了《孝行街头》《西峰晓辉》《满路芳华》等书目,多达100余万字,涵盖诗、词、快板、三句半、民间故事等形式与体裁,记录了百余名孝顺子孙的故事。为更好地宣传孝文化,自2006年起,72岁的包学冠向后辈们虚心请教如何使用电脑,75岁学摄影,80岁学微信,85岁学抖音……尝试以网络渠道,拓展孝文化宣传阵地。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以包老师为原型的微博、抖音短视频吸粉无数。包学冠以自身的绵薄之力,与时俱进的宣传方式,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更多的人了解孝德文化、根植孝道思想,有效丰富了新时代孝文化内涵,进一步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身先示范立标杆,他是精神家园“铸造者”
2013年,浙江全省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浪潮,作为家喻户晓的孝文化传播人,包学冠积极响应,以近80岁的高龄担任起礼堂干事。他立足“孝文化”,打造孝文化馆,将礼堂建设与村情实际、孝德文化充分融合,通过具象化展示,让村民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更加浓厚的氛围,感受与接受孝德文化洗礼,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受众面。耄耋之年的他自发利用文化礼堂作为基层阵地,向群众宣扬孝德之风,每当中央和省市县召开重大会议,包学冠都会进行深入学习,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宣讲上级会议精神,让老人们及时获知党情、国情。同时,在包学冠的影响下,村里其他几位退休老师也纷纷加入其中,轮流在礼堂里宣讲知识,开展教育课程百余场。包老师聚焦传统礼仪文化、结合传统节日习俗,带头开展“重阳敬老礼”、“新春祈福礼”等传统礼仪展示活动;自编自导《一盒蛋糕》《两个娘》《孝顺父母不能忘》等作品,形式涵盖歌曲、小品、三句半等,每周在礼堂里定期上演。近年来,包学冠个人累计宣讲300余场,用心用情弘扬传统文化,传递党的好声音。
百善孝为先,薪火永相传。包学冠以笔为剑、以墨为锋、以字为刃,在孝文化传播上坚持了三十余年,以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不求回报的无私付出,书写了孝道文化“弘扬者”的璀璨一生。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