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无废日丨“无废城市”建设,蒲鞋市在行动:守护生态 “蚯蚓塔堆肥”让垃圾变废为宝
温州网讯 3月12日下午,阳光洒在绿园社区西侧的绿地上,一群大学生和社区居民正忙得热火朝天。原来,这里正在举办一场特别的环保活动——“蚯蚓塔堆肥”实践。蒲鞋市街道以植树节为契机,希望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让大家亲身体验如何把垃圾“变废为宝”,推动绿色环保理念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彩绘蚯蚓塔:艺术碰撞科学,创意点亮绿色
活动一开始,学生们围坐在长桌前,手里握着画笔,专注地在几根白色的PVC管上涂画。这些管子高80厘米、直径20厘米,正是制作“蚯蚓塔”的核心材料。阳光洒在桌面上,映照出学生们认真的神情。他们用环保颜料在管身上绘制了可爱的蚯蚓图案、绿叶标志,还写上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等醒目标语。

现场的老师一边指导绘画,一边耐心地讲解:“蚯蚓的环带是它分解垃圾的关键部位,大家画的时候可以突出这一点!”她的声音温和而清晰,将科学知识与艺术创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学生们听得入神,手中的画笔也越发流畅。一小时后,数十根色彩斑斓的蚯蚓塔整齐地排列在桌子上,宛如一场充满生机的生态艺术展。
埋塔入土层:挖坑填土实践,环保落地生根
下午3点,绿园社区的西侧绿地热闹非凡,活动进入了埋设蚯蚓塔的环节。社区工作人员阿平(化名)率先拿起铁锹,站在树木边缘的选定点位上,向围观的居民和学生们示范如何挖坑埋塔。“大家注意看,挖坑时要垂直向下,大概挖个60厘米深,直径30厘米左右,蚯蚓塔放进去能露出一点头就行。”她一边讲解,一边熟练地挥动铁锹,泥土随着她的动作被轻轻翻起。
学生们两人一组,纷纷拿起工具,按照阿平的示范,在选定的位置开始挖坑。铁锹与泥土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气息。阿平穿梭在人群中,不时提醒道:“挖土时要分层,表层的腐殖土和深层的生土要分开堆放,再将蚯蚓塔底部埋入土层,这样回填时才不会破坏土壤结构!”

挖好坑后,大家小心翼翼地将五彩斑斓的蚯蚓塔竖着放入土坑中。接着,用深层土混合细沙,一点点夯实塔身,确保其稳固。最后,大家将表层的腐殖土轻轻盖回,尽量恢复地面的原貌。蚯蚓塔固定好后,大家按照标准步骤开始投料:先把切碎的菜叶、果皮这些容易腐烂的垃圾倒进去,大概装满管子的60%。然后,在顶部放入蚯蚓。
“蚯蚓怕光,动作要快,赶紧盖上湿润的旧报纸!”大家按照指示,盖上管口,整个过程都是用简单的工具手工完成,避免了对土壤的破坏。“这样埋设的蚯蚓塔不仅稳固,还能更好地发挥分解垃圾的作用。”阿平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对大家说道。
认养制铺路:长效守护生态,筑起无废未来
活动接近尾声时,社区宣布了一项新制度——“蚯蚓塔认养制”。每座蚯蚓塔将由一名学生和附近的居民家庭共同认养,负责日常维护和投料。一位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兴奋地分享道:“今天不仅学会了怎么用铁锹挖坑,还知道了蚯蚓是雌雄同体的,真是长知识了!”他的笑容中满是成就感,周围的人也纷纷点头附和。

据悉,蚯蚓等土壤无脊椎动物具有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地和促进作物产量的生态系统功能,对促进全球元素循环、物质降解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换言之,这些不起眼的小生物通过摄食易腐垃圾,如果皮、菜叶等,将其转化为富含养分的蚯蚓粪,不仅减少了垃圾量,还为土壤提供了天然肥料。

正如绿园社区书记梅芳芳所说:“蚯蚓塔不仅是一个环保工具,更是一种生态环保教育的载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自然的力量,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3月9日绿园社区联合奇多艺术机构举办的“蚯蚓探索日记”春日研学活动的铺垫。当天,亦有120名儿童在绿道公园的草坪上,手持画笔描绘他们心中的“蚯蚓塔”。从儿童到大学生,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生态知识,播种绿色未来。

近年来,蒲鞋市街道在“无废”工作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无废商圈、无废菜市场、无废公园、无废集市项目以及活动层出不穷,并在无废生活新风尚、无废研学等方面形成辐射带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无废”的种子早已经在居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下一步,蒲鞋市街道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无废环保主题活动,引导更多居民参与到生态环保行动中来。(记者 夏凯南 实习生 张嘉仪)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