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沙城:“三治融合”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
浙江温州龙湾区沙城街道地处城郊结合带,流动人口达5.8万余人,常住人口达到近半数以上。人口流动性强、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等问题,导致矛盾纠纷、盗窃、电诈等警情高发,传统警务模式面临“管不过来、防不到位”的困境。
为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龙湾分局沙城派出所立足“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创新构建“社区微治、科技智治、宣防精治”三治融合模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科技赋能、深化宣防联动,有效破解矛盾纠纷高发、治安防控薄弱、群众法治意识不足等治理痛点,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社区微治,以乡情纽带构建共治格局
“老乡,这次要多多感谢你的帮忙。自从你帮我们调解后,我和邻居的关系都变好了。”近日,家住沙城街道永恩路的小江握着二房东谢军的手,感谢他帮忙调解了邻居门口鞋子乱摆放导致发生矛盾的纠纷。
而这起小纠纷的调解成功,则得益于沙城派出所创新建立了“乡音蓝”社区微治理中心。

“乡音蓝”社区微治理中心是沙城派出所为推动流动人口高效管理服务,结合辖区实际推出的一个平台。中心吸纳62名“二东家义警”和7个“优秀二东家驿站”,依托乡音乡情化解纠纷。通过矛盾调解室、法律咨询室等功能区,联动律师、妇联、消防等多部门,全年化解矛盾60余起,开展公益服务28场,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同时,沙城派出所创新管理方式,实施“金字塔型”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以二房东为枢纽,建立“派出所—二房东—租户”三级管理体系,覆盖80%出租房,形成“以房管人、以人促安”的闭环机制,破解了流动人口管理难题。
考虑到辖区大多数外来流动人口学历较低,法律知识储备少,且辖区法律服务资源相对短缺,中心还邀请两家律师事务所职业律师加入法律服务队,与该所公职律师戴剑剑一同每周一定期坐班,为辖区群众免费提供各类法律咨询服务,让法律援助更触手可及。
科技智治,以智慧警务赋能治安防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在公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沙城派出所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抓手,将智慧警务建设纳入基层治理布局中,推进警务智慧化不断提质增效。
沙城派出所联合街道牵头,携手中国电信提供技术支持,以辖区各大出租房片区为重点,推出“云眼共治”系统。该系统所具有的智能云平台已接入派出所,助力打通了社会治安防控“最后一米”。
“云眼共治”系统能够为回溯打架斗殴、矛盾纠纷等警情提供证据支撑,对涉黄、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也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力,有效提升了派出所治安管理现代化手段。2024年7月,辖区出租房发生黄金盗窃案、现金失窃案,凭借“云眼共治”系统,均顺利破案。
目前,“云眼共治”微信小程序也已上线,集房东管理、出租房源、考核管理、打卡曝光、商户联盟、在线监控六大模块于一体,既便于派出所监管,又利于房东租客互动,以群防群治之力助力流动人口管理压力化解。

2024年,辖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0.14%,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5.68%,盗窃类警情同比下降19.84%,涉黄警情同比下降74.58%。
宣防精治,以精准宣教筑牢反诈防线
“晚上出门散步或者吃夜宵的时候,经常能看见巡逻的警车和民警,给了我们满满的安全感。”经常在就餐的杨先生如是说。

2024年夏天,沙城派出所根据当前辖区的治安形势与区域“夜经济”繁华的特点,多维发力做实“夜警务”,梳理出辖区五大夜间治安警情高发街区,在做好日常巡逻防控的基础上,推行“闪烁警务”,每日安排巡防队员以“步巡+车巡”的模式加强巡控,打造常亮警灯一条街,提升路面见警率,全面筑牢了创安创稳防线。
为积极创建“无诈社区”,提升辖区群众的反诈意识和能力,沙城派出所打造了“沉浸式”反诈宣传矩阵,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反诈宣传活动。线下利用美食节打造“反诈小摊”、七夕节日之约开唱“反诈歌曲”、义诊活动开讲“养老反诈”等新颖反诈活动;线上则利用“沙城派出所企业微信”定期推送各类反诈宣文,让群众沉浸式、互动式、立体式地接受反诈宣教,真正做到防骗意识入脑入心。
2024年,沙城派出所开展各类反诈宣传活动60余场,发放宣传单页1万余份,利用企业微信精准投送反诈宣传文案80余条,辖区通信网络诈骗警情同比下降21.33%。
下一步,沙城派出所将聚焦“基础牢、治安好、服务优”目标,全面拓展微治理网络、升级智慧警务体系、构建全域反诈联盟,推动“三治融合”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新质战斗力,切实守护一方平安。(来源 沙城派出所)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龙湾区分局沙城派出所所长)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