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黄荣亮:30年痴迷农机研发 实现科技强农

黄荣亮:30年痴迷农机研发 实现科技强农

温度新闻 2023-11-24 15:30:00
在播种的季节里,从事农业30多年的“老黄牛”,也收获了自己扎根一线的收成。

  温州网讯 在乐清市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内的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6条育秧流水线齐开工。这里的季育秧量可突破3万亩,为乐清广大农户提供优质秧苗。这些流水线,是乐清市农机发展中心技术骨干黄荣亮的心血。 

  在播种的季节里,从事农业30多年的“老黄牛”,也收获了自己扎根一线的收成。

  黄荣亮在育秧流水线上安装机械手。孔丽琴 摄

  为了3万亩秧苗

  研发育秧自动化系统

  通过中央给料系统,育秧盘中自动铺上一层混合各种营养物质和肥料的基质,均匀撒下175克至200克种子,再覆盖上一层基质。育秧盘制作好后,工人们用叉车搬运至恒温育苗暗室,让种子待在黑暗、温度保持在27℃至32℃、湿度控制在90%的智能调控温室里,等待出苗……

  黄荣亮在研发农机设备。蔡宽元 摄

  这是由黄荣亮牵头研发的育苗生产线。流水线旁,满身油渍的黄荣亮正紧盯着新调试投用的PLC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此前一晚,他因抢修农机,忙碌到凌晨。

  得益于自动化系统,可实现当季生产秧苗65万盘,超出了3万亩的设计能力,为国家减少项目资金投入200多万元,减少劳动力投入65%。

  “秧苗质量是决定早稻收成的关键因素。过去,我们自制的流水线存在基质‘卡壳’等弊端,我们将皮带从平带改为锯齿形带,同时,加入传感器等设备,研究出乐清市首条PLC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提高了育秧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黄荣亮说。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是关键,如何研发适用新型农机装备?

  黄荣亮是航空兵机务部队退伍军人,曾在部队从事飞机维修,因为热爱机械研发,退伍后他回到家乡从事农机工作。3年前,他接过创建乐清市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的重任,打造乐清市农机综合服务中心。

  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创建之初,周边是荒地,不仅道路难行,连吃饭的地方也没有。黄荣亮和同事们索性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节省往返时间,装设农业机械。

  而中心建好后,农户们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不曾遇到过的问题,比如育苗中心的温室里部分秧苗由于靠近风扇,出现风干现象,影响秧苗成活率。于是农户们找来棉被,在上面淋上水,盖在秧苗上保湿。但很快棉被被吹干,接近风扇的秧苗再次出现干枯现象。

  这可怎么办?黄荣亮惦在心头,一天深夜,他突然想到,如果将风扇掉个头,对着墙面吹,再通过空气循环系统,就有望实现温室恒温,化解秧苗干枯问题。经过反复实验,难题终于破解。

  痴迷研发两度短暂失明

  农户急得“赶”他回家

  “他对新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说起黄荣亮,乐清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科科长卓高强敬佩有加。但同为农技人,卓高强知道,这些成绩背后都藏着鲜为人知的艰辛与汗水。

  黄荣亮自主研发的自动给料系统育秧生产线。蔡宽元 摄

  为解决各个控制环节的电路设计,黄荣亮经常废寝忘食工作到凌晨。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各种锯、钻、焊加工环节,他都亲自动手干,经常搞得头破血流。由于长期受电焊强光照射,三年来,黄荣亮的眼睛曾两次出现刺痛而短暂失明现象。

  “有天凌晨,我接到老黄的电话,说自己眼睛刺痛看不见。当时他的老伴去女儿家帮忙照顾孙辈,家里就他一个人没办法下楼去医院。我们因为工作原因经常通话,他就在一片黑暗中,凭着直觉拨通了我的电话。”乐清市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包碎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他至今记得,医生检查过黄荣亮的症状后,诊断他的眼疾是由于电焊时间过长导致。

  本以为有过这次经历后,黄荣亮会悠着点,没想到一年后他再次双眼短暂失明半夜送医。急得包碎云一到晚上就“赶”他回家。

  可是回到家的黄荣亮仍不老实休息。为了方便落实“灵感”,他干脆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电路研发工作搬到了自己的家里,家里的客厅、房间到处是电器设备。有意思的是,黄荣亮还是个网购达人,经常在网上采购农业机械配件回家组装研发。

  此外,黄荣亮还先后研制了育秧暗室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秧苗生产车间中央自动给料控制系统、自动供盘机、自动叠盘机、烘干中心粮食流量衡、粮食输送多点互通枢纽等机械,部分机械性能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

  黄荣亮自主研发的自动给料系统育秧生产线。蔡宽元 摄

  如今,经过黄荣亮等乐清农技人的共同努力,乐清市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已成为全省功能最全、规模最大、服务能力最强、带动农户最多、辐射面最广的农事服务中心之一。

  特别是育秧中心的建成,解决了乐清市40%水稻优质秧苗的供应,通过2021、2022两年生产,已实现累计育秧11万亩,带动农户158户,辐射全市8个乡镇。

  但黄荣亮仍不满意,他正尝试着在育秧流水线上安装机械手代替人工,以期进一步减少人工投入。“我快到退休年龄了,但在技术方面永远是学徒,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机事业之中,为发展农机事业发挥余光,是最开心的事情。”黄荣亮说。

  原标题:黄荣亮:机械“老黄牛”强农

  乐清市融媒记者:孔丽琴 记者:金朝丹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