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闹村:绘就山区“志愿红” 服务群众“零距离”
温州网讯 闹村乡地处平阳县西部山区,乡内“一老一小”群体占多数。为破解这类特殊群体服务难题,闹村乡以党建引领,以志愿服务为纽带,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服务保障,为群众提供下沉式“连锁服务”,持续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开动一辆“顺风车”,畅通下山路
“山上山下来去不方便,村里的党员志愿者不仅帮我们买菜,还亲自送上门,真是太感谢了。”昨天,联山村党员志愿者老王将新鲜的蔬菜和灌好的液化气罐送到村民老周家门口,老周非常感谢。
联山村属于闹村乡山区村,村里有200名留守老人和妇女。考虑到村民无交通工具、行动不便的实际情况,该村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8支队,每支队伍联系30户左右的村民,开展关怀孤寡老人、调解纠纷、听取民意等工作。每三天,党员都会上门详细了解询问村民需求。村民上报自己需要采购的物资,负责代购的党员志愿者按顺序整理出一份采购清单,开着小货车到山下帮助村民代购各类生活用品,再亲自送上门。
“群众有困难,党员冲在前。”联山村的代购服务,只是闹村乡开展“一辆‘顺风车’,畅通下山路”行动的一个缩影。
为解决山区村群众“下山难”“难下山”问题,今年以来,闹村乡创新“集中性管理+公益性服务”模式运行志愿顺风车。一方面,绘制山区村党员分布地图,根据党员居住点,划分负责顺风车接送的片区,由党员就近负责周边村民的接送。一方面,设立线上线下叫车双渠道,线上,村民可通过微信、电话提前和党员志愿者预约下山和回村时间;线下,在龙坑至联山沿路38个公交站点设置点位,需要出行的村民预约好下山时间后,可在公交站点等候,实现“路线无遗漏,服务全覆盖”,缓解山区出行困难,补齐山区交通短板。目前,顺风车队已召集车辆30余辆,累计服务群众210余人。
“对于行动不便,或者家里有事不方便下山的群众,我们则是依托顺风车队组成红色代买志愿队,定期帮忙下山采购物资。”闹村乡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乡建立结对走访帮扶机制,由村级党组织精准就近访民情问民意,将村中行动不便的群体摸排造册,明确党员志愿者专人负责,定时收集村民需求,代为购置日需品,实现“你下单、我跑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代买链条,缓解山区消费服务供给不足、山区群众出行购买不便问题,实现群众购置物品“零跑路”。目前,已办结代买服务256件,服务群众160余人。
打造一个“服务圈”,便民零距离
“这个裤脚有点大了,能帮我改一下吗?”前天,闹村乡西垟村村民王大爷到瓯江红闹村乡西垟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碰到了党员钟某,当面“下单”请她帮忙修改裤子。钟某随后就到裁缝铺帮王大爷量尺寸,进行修改。“村里这项服务真的是方便了我们。现在像这种缝缝补补的服务哪里去找呀。”王大爷开心地说。
衣服拉链坏了、裤腿需要截边、毛衣破了个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类似的事,如果有人缝缝补补,那该有多温馨。今年,瓯江红闹村乡西垟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方便村民日常的缝补需要,全新推出周“衣”服务,打造“邻里裁缝铺”,每周一下午免费帮助群众缝补破旧衣物。目前,已累计服务群众20余名,修补、改造布制品30余件套。
近年来,闹村乡以“党建链”赋能“服务链”,创建了“大脚板”“红小二”等党建品牌,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广泛开展接地气、有人气的党群高频服务项目,实现功能阵地资源更集成、服务更亲民,进一步推动综合服务提能升级。东桥村依托“樟树下”“红小二”等特色品牌,持续5年开展夏烧伏茶、冬熬热粥的慈善敬老活动,并开办邻里食堂为60余名老人提供就餐,通过党员志愿者等力量,将邻里食堂饭菜送到特殊群体家中。
凝结各方社会团体,整合多元化力量,闹村乡依托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整合社工站、卫生院、商会、慈善工作站等各方力量,全方位铺开山区服务。其中,统筹社工站力量打造一支助残暖心、诉求调解、邻里便民的服务队伍,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提升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常态化开展爱心理发、修家电等便民服务240余次;与卫生院结队,定期定点定村为出行不便的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免费体检、健康知识普及、送医上门等医疗卫生活动,为村民提供家门口“一站式”问诊服务192次;联合闹村乡中小学、城市书房,共建“暑期夏令营”,开展书香研学活动30余次,开展“非遗进书房”等系列文化活动5次,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
走出一条“共富路”,共取致富经
“在农村,没有什么就业渠道,而且年纪大了,很多岗位都不合适。自从乡里有了共富工坊,我们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做做手工活,一个月也能挣不少呢。”在闹村乡“雾乡里共富工坊”拿到工资的东北村村民老卢笑着对记者说,现在不出村就能轻松赚钱。而这,正是该乡党建联建开拓“共富路”的一个缩影。
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闹村乡人口逐渐外迁,大部分年纪大的人都以务农为主,缺乏有效的增收渠道。为此,闹村乡通过党建联建方式,发挥政府统筹资源的政治优势,在村民、企业、村庄之间架设起合作共享的桥梁。
闹村乡一方面依托平阳西部乡镇来料加工行业上游企业集聚的天然优势,围绕“引领主体、区域整合、资源链接、治理活力”四大问题,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打破地域、领域、条块等限制,通过前期走访周边各大企业,链接企业资源,成功引进企业10家常态化为共富工坊提供加工半成品,组建乡来料加工共富党建联建品牌,带动就业1000余人,实现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有效解决企业阶段性“用工荒”。另一方面,将村社之间的资源禀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7处加工点,吸纳周边农户300余人就业,其中低收入30余人,通过厂房出租每年实现村集体增收60万元。
通过党建联建,闹村的资源实现了有效挖掘和整合。该乡与温科院开展“校地联建、科技富农”,建立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层党校、田间课堂、基地示范、跟踪培养“四种模式”,盘活共富工坊、来料加工联建等25处阵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培育开发农民技师、种植养殖能手,打响有机品牌。围绕雾乡黄汤、南阳毛芋等特色有机农产品,结合乡内霂野民宿等旅游资源,将优质农产品转化为精美伴手礼,提炼“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支柱产业,不断推进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达到“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群众”的示范效应。(通讯员 周兆奕 陶俊)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