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海城中星村:党建引领“腾笼换鸟” 二产改造激活集体经济“共富密码”

温州网讯(记者 张如如)春意渐浓的温州龙湾区海城街道中星村,一片沉寂二十余年的低效工业用地正焕发新生。走进温州市明宇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臂灵活舞动,智能流水线高效运转,工人们忙碌地将汽车配件装箱发运——这正是当地通过“党建引领+国企赋能”创新模式结出的硕果。
2022年3月,中星村与滨海新城投资集团签约启动旧厂房改造工程,通过滚动开发、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破解了土地闲置、违建丛生等历史遗留问题,成为温州市首批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的示范性项目。如今,这里既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与村民共富的双赢局面,更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中星答案”。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向心力”
“村集体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党组织必须冲在一线,把准方向、凝聚共识。”中星村党总支书记钟锦东在采访时,语气坚定。翻开中星村二产改造的历程,“红色引擎”始终是贯穿全程的主线。
如何盘活这片52亩的土地?村民代表曾意见分歧:有人主张自筹资金开发,有人担忧国企介入会稀释村集体权益。关键时刻,村两委以党建为纽带,累计召开6次村民代表大会、12场企业座谈会,把政策讲透、把账算清。通过对比国企在规划设计、消防安全、资金保障等方面的优势,最终选择滨海新城投资集团合作开发。
“国企开发不是‘一租了之’,而是要让村集体长期受益。”钟锦东介绍,项目采用“建设-运营-移交”模式,由国企出资840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运营20年后无偿移交村集体,并确保每年每亩4万元的保底收益。如今,一期厂房已投产,二期正紧锣密鼓推进,预计滚动开发后村集体资产将突破3亿元。
腾挪升级,破解土地“低效局”

走进中星村D地块,5层高的标准厂房拔地而起。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闲置地,与B、C地块的钢棚形成鲜明对比。
“过去企业‘散乱污’,现在要‘工业上楼’!”钟锦东用一句形象比喻道出改造逻辑。根据协议,滨海集团以“滚动开发”模式,将B、C地块的低效厂房拆除,引导企业腾挪至D地块新建的现代化园区。为保障企业平稳过渡,村两委与国企协商“面积折算优惠”。通过“一楼 1:1、二楼以上 1:2”的面积折算政策,既保障了本土企业发展空间,又实现了产业集聚升级。同时,企业只需缴纳物业费,便可享受统一运营管理服务。
这一举措,既化解了拆迁矛盾,又为产业提质腾出空间。目前,园区已吸引智能家居、高端装备制造等18家企业入驻。
协商共赢,织密惠企“服务网”
面对19家小微企业的安置诉求,村两委化身“协调员”,先后召开6次专题会议,逐户讲解政策、争取优惠。针对本地家庭作坊资金薄弱的特点,村集体与滨海集团达成协议,同等条件下优先安置本土企业,并给予租金阶梯减免。此外,村两委创新“弹性腾退”机制,允许企业暂留至租约期满,期间同步提供新园区入驻通道。
中星村的厂房改造,让村集体年增收300万元。“看得见”的集体资产变成“摸得着”的红利。春节前,中星村936户4300余村民满心欢喜地领到了收益分红。
这份“共富成绩单”背后,是“产城融合”战略的深度实践。“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建厂房,更要建一座‘活力新城’。”展望未来,钟锦东信心满满。从“低效锈带”到“产业高地”,中星村的蜕变,不仅为城市发展激活存量空间,更是党建引领下集体经济“破茧成蝶”的生动缩影。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