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云:孝老爱亲模范
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珊溪镇街头村孝道文化底蕴深厚,孝道故事妇孺皆知。1992年,针对村内个别村民不孝顺老人而引发的家庭不和睦,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刚成立一年的村老年人协会决定组织“孝顺子孙”评选活动,以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至今,该村已连续27年开展评选活动,共评出77位孝顺子孙。林少云是第一届“孝顺子孙”获得者。
街头孝顺子孙的评选,让孝成为村民对一个人进行评价的最重要道德标准。林少云曾担任街头村党支部副书记,作为村里一位有威望的村组织负责人,连续三届被村民推举为县人大代表。她说,村民的信任首先来自于她的孝。当提起这些个“孝顺子孙”里的第一孝媳,街头村村民的脑海中一定会不约而同的出现同一个名字——林少云。
每一个街头人的骨子里都有着孝的基因,林少云是地地道道的街头人,能成为被大家公认的街头村第一媳,她的“孝”自是有独到之处。被人最为称赞的莫过于30多年前支持公公再婚,她也是街头村支持父亲再婚的“第一媳”。
1980 年,林少云的婆婆患肺病不幸去世了,此时她的公公才55 岁,她的小叔更是年仅12岁。痛失妻子和母亲的两人,在婆婆刚去世的一周内,每日伤心垂泪,这样的场景让林少云很是难过。一个大胆的念头从她的脑子里冒了出来:我要为公公找个伴,为小叔子找个妈。就是这个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想法,却最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林少云第一时间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丈夫,丈夫罗运斋听了妻子的话有些吃惊,刚开始有些不理解。林少云就把自己的初衷说给丈夫听:“你看我们现在办厂,都很忙,不能很好地照顾公公和小叔。给公公找了老伴,他们有人照顾了,也能支持我们的工作。”罗运斋听了妻子的话,细细一想,觉得很有道理,也支持妻子的想法。林少云得知邻村有位单身的毛良英老人与公公同年,心地善良,很会照顾人,重要的是毛良英还与公公认识多年。于是林少云跑到毛良英家中,说明了来意。刚开始毛良英还不答应,林少云对毛良英说:“你也不用急着表态,先到我家帮几天忙,觉得好留下;觉得不好就走人。”毛良英感觉到林少云的真诚,以微笑答。就这样,毛良英以帮忙的名义住进了罗家。过了些日子,林少云又向两位老人咨询意见,两位老人都点头同意。可想而知,1980 年代的林少云,不仅鼓励公公再婚,还要亲自做媒,更有人质疑她的做法,她的压力会有多大。
毛良英的弟弟曾跑来问林少云:“我姐姐现在进你们家,将来年老了怎么办?”林少云大声说:“我来养老送终!”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老两口结婚不久,婆婆不小心摔断双臂,生活不能自理。林少云夫妇就把她接到自己家,同吃同睡,悉心照顾。二十多年来,林少云一直如亲生母亲般对待婆婆。公公去世后,也尽力照顾老人。一直到婆婆去世,林少云都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现在,虽然公公婆婆先后都“走”了,但林少云为公公做媒一事,至今还在街头村流传,被传为佳话。林少云的举动,改变了当地的封建陋习。单身老人不会觉得再婚可耻,许多子女也认为不让丧偶父母再婚是不孝行为,支持再婚蔚然成风。
林少云育有一子罗沙沙、一女罗金婵,也是街头村里标准的“孝子孝女”。2016年的一天,丈夫罗运斋因肝癌住进了医院,罗沙沙和罗金婵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立刻放下手中的琐事赶赴父亲的病床前,劝导母亲安心在家休养,而两人自己轮流“值班”,事事亲力亲为,悉心照顾父亲,直至父亲恢复如常。知情者无不称赞:林少云你真是养了双好儿女。
林少云没有将孝顺品德仅仅留在家里,她开始积极推广孝文化,向社会宣传孝亲敬老事迹,为街头村的孝文化推广做出了不少贡献。
走进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看不出这个小山村有何特殊。但一走进村老人协会,看看玩棋牌、听讲座的几十位老人,一个个满头银发,脸上却写着满足与开怀,让人印象深刻。是什么让他们的笑容如此灿烂?协会门口,一个“百善孝为先”的标语牌似乎在揭秘。街头村老协中的党员理事和文化人在孝文化弘扬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孝顺子孙的评选便是在老协的提议下得以实行的,许多老协理事都是历届先进人物,在村里树立很高的威信,而全国孝亲敬老模范林少云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之一。街头村每年各种评奖后,都要演一台晚会,十几个节目,总引得村民将老协礼堂挤个水泄不通。每场演出,林少云都是“总导演”。为了让村里的老人更乐,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林少云组织了一个“农民乐团”,这支乐队由村里的铁匠、泥瓦匠、金匠、理发师、退休老教师和普通农民等组成。他们充分发挥能说会写的优势,以孝事迹作为文艺创作题材,为弘扬孝道文化促进和谐农村社区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也是街头村孝文化中“老有所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少云是这支民乐团的核心人物,据她回忆,虽然乐团正式成立的时间不长,但筹办的时间却要追溯到多年前。“香港回归的时候村里县里都有庆祝演出,村里一班喜欢民乐的村民决定成立一支乐队并参加演出。但由于准备时间不足,演出效果不是很好。随后由于各种原因,成立乐团的事就一直搁着了。”林少云说,“但是这个梦想大家一直没有放弃。一是可以让喜爱音乐的村民有个交流学习的场所,二是可以丰富农村中老年人的生活,乐团成立后演出的第一台节目就是献给老人的。”也因此,才有了如今的街头村孝民乐团。
提起街头村农民乐团,远近村民都对团员们竖起了大拇指,团员们却谦虚地说:“我们不是专业的,献丑了。”但是对村民们来说,专业与否不重要。大家喜欢街头村农民乐团的原因就是,乐团给他们带来了欢乐。特别是街头村老协的四百多名老人,几乎每次搞活动,都要请乐团来演上一场,而每次演出,小小的活动室都座无虚席。对于街头村而言,农民乐团给村里的老人、小孩,带去了欢乐,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而对于珊溪镇而言,意义却绝不仅于此。街头村农民乐团的存在对保护很多民间遗产、手艺很有意义。
2007 年8 月,县里要创办音乐协会,林少云组织了六十多人参加。在选举会长的时候,尽管林少云不愿当,但众望所归,还是非她莫属。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林少云带领会员自编自导自演了二十多个节目,除了在本地举行大型演出外,还组织到县城、平和、二源、南田等乡镇义务演出。没有演员,她不仅“低三下四”地去求人,还亲自带头并动员自己的母亲、丈夫、小叔、妹夫、侄女等一起登台。由于演员来自各行各业,都是义务的,不排练怕演不好,排练又十分困难。有时临近演出,可演员还没有到,为此仅手机费也不知要多了几许呢!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黄玮,看了他们的演出后,评价他们是:农民的团体,专业的水平。而她们的节目也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知情人都说:“街头村的孝文化和音乐协会,一下子红到中央电视台,其中林少云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林少云不仅是街头村孝顺子孙的典范,也曾是街头村的父母官,更是街头村孝文化得以传播的大功臣!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